存貨的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區(qū)別(存貨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區(qū)別)
1、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fā)出,據此確定發(fā)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2、先進先出法以實地盤存制為基礎計算的結果與永續(xù)盤存制相同。
3、在先進先出法下,存貨成本是按最近購貨確定的,期末存貨成本比較接近現行的市場價格。
4、當物價上漲時,先進先出法會高估企業(yè)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當物價下跌時,會低估企業(yè)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5、先進先出法的優(yōu)點是使企業(yè)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大
二、后進先出法(lifo)
1、后進先出法是以較后購入的存貨先發(fā)出,據此確定發(fā)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2、后進先出法以實地盤存制為基礎計算的結果與永續(xù)盤存制不同。
3、后進先出法的優(yōu)點是在物價持續(xù)上漲時期,本期發(fā)出存貨按照最近收貨的單位成本計算,從而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yè)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wěn)健原則的方法之一,缺點是計算比較繁瑣。
三、個別計價法個別計價法
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辯認法、分批實際法。
采用這種方法是假設存貨的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辯認各批發(fā)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fā)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方法。
四、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收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存貨的發(fā)出和庫存成本。
五、移動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亦稱移動加權平均法,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收貨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單價,并對發(fā)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1、移動平均法,加權平均法 從這兩個定義可以看出,加權平均也是移動平均的一種,就是頻率不同而已.
2、移動平均法,加權平均法 價格結算的時間不同,加權平均只能在月底,移動平均是隨時的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兩種方式對價格的敏感性不同移動平均比較適用于價格波動比較大的企業(yè),比如和原材料相關的行業(yè)加權平均適用于對價格波動相對比較小的企業(yè),比如機械加工行業(yè)
六、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指企業(yè)存貨的收入、發(fā)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價”科目,登記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
標準成本(standard costing)會計也就是標準成本法,是西方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用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也是加強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yè)績的一種成本控制制度。
它的核心是按標準成本記錄和反映產品成本的形成過程和結果,并借以實現對成本的控制。單位產品標準成本=單位產品標準消耗量×標準單價;